Institut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Promoting sustainable and equitable transportation worldwide

  • English
  •  
    • 关于我们     
      • ITDP 中国
      • 我们的团队
      • ITDP介绍
      • 工作机会
    • 工作领域     
      • 公交2.0
      • 公交导向发展
      • 非机动车交通
      • 停车和TDM
      • 共享出行
    • 项目分布     
      • 广州
      • 宜昌
      • 兰州
      • 天津
      • 其他城市
    • 最新资讯     
    • 资料库     
      • 出版物
      • BRT 数据
      • 交通图片库
      • 视频资料
      • 停车数据
      • 公共自行车
      • 共享单车
    • 实地考察     
      • 简介
      • 广州考察团
      • 宜昌考察团
    • 联系我们

    台中绿川“变形记”

    2019年06月18日

    绿川,原名“无名溪”、“新盛溪”,是台中市的四条主要河川之一,后因沿岸河景绿意盎然改名为“绿川”,是日据时期台中“小京都”计划中的亮点河川。20世纪初,日本文学家青山尚文游览台中后留下了《台湾杂咏‧台中》的咏叹:

    桥是八条街几叉,

    风烟写出小京华。

    趁虚商贾晚出散,

    隔水楼台树半遮。

    绿柳二川朝罩雾,

    青山四匝夕拖霞。

    源泉混々清千尺,

    容易分供一万家。

    image.png

    日据时期的绿川,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20世纪50年代,为了安顿大量的移居人口,绿川沿岸的柳树被砍除,取而代之的是密集的临河而居的吊脚楼。沿岸家庭、集市、作坊的污水废水直接排向绿川,绿川慢慢变成了一条漂浮着垃圾、洋溢着恶臭的污水沟。虽然70年代,台中市政府为了维护城市景观,对沿岸吊脚楼陆续进行了拆除,并于2010年拆除完毕,但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沿线人口愈加密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河边臭味熏天,部分河段甚至加盖成为城市道路或停车场所,绿川沿岸往日的繁华景象不在。

    image.png

    绿川沿岸曾经的吊脚楼,摄影:余如季

    image.png

    中山绿桥旁的直排污水,图片来源:Wikewand

    image.png

    绿川线位图,图片来源:Wikewand  蓝色:开敞段(中正路以西) 红色:加盖段(友仁客运站) 橙色:加盖段(双十路一段)

    重拳出击

    位于台中市中区临近火车站的绿川,是台中市的人文发源地,也是台中市居民集体记忆的载体。为了重塑中区活力,台中市政府提出了“新盛绿川水岸廊道计划”,希望通过提升绿川水质,活化水岸闲置空间,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吸引市民重新回归,刺激中区经济发展。整体计划内容包含污水截流、旱溪引流、现地处理及环境营造,在确保防洪排水的目标下,更积极对水路空间进行多元化利用,希望创造新形态的都市生活空间,拉近河川与市民的距离。

    image.png

    图片来源:台中市政府都市发展局

    好的水质才能营造优质的水岸景观,重塑绿川整体环境,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在兼顾防洪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对已被污染的绿川水质进行改善。绿川水质改善工作主要包括晴天污水截流、旱溪引流和砾间接触净化三部分。

    image.png

    绿川水质改善主要工作流程

    1、晴天污水截流工程:不同于一般工业废水的污染源,绿川的水体污染问题主要源于家庭废水的直接排入。绿川流域经过人口密集的中心地段,长期累积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因此,如果要改善绿川水质,首要工作就是避免生活污水排入绿川,首先完成绿川中上游(民权路以北)邻近区域的晴天污水截流工程,利用截流导槽或截流井等设施收集晴天污水送至水资源中心进行处理。

    image.png

    绿川改造前

    image.png

    绿川正式开盖,图片来源:中时电子报

    image.png

    截流清淤

    2、旱溪引流工程:除了对现有污水进行处理外,绿川整治工程还计划从旱溪引取干净的水源补充注入绿川,以达到改善水质及补充水量的目标。项目在旱溪设置取水口,并沿旱溪西路和精武路埋设1.2公里的引水管涵,最低设计取水量约为0.1cms(即每秒0.1吨)。

    image.png

    旱溪引流位置及范围图

    image.png

    引流管的敷设

    3、砾间接触净化工程:为了让绿川的水质得到改善,台中市水利局在建国临时市场和干成公园分别设置了1.6万吨和0.8万吨的砾间接触净化系统。上游污水中的污染物会因砾石阻挡致流速减慢而沉淀,也会被砾石表面具有黏性的生物膜所吸着,污水中溶解性的有机物还会被砾间微生物摄取而分解为无害的无机物,从而实现污水净化的目的。

    image.png

    砾间接触净化设施

    根据台中市环保局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民权路以北的绿川水质已经从整理前的“严重污染”等级,改善为“稍受污染”等级,河川污染指数(River Pollution Index,简称RPI)不到2,水质清澈见底,改善成果显著。中兴大学旁的绿川水质也由原来的“中度污染”等级降低为“轻度污染”等级,RPI指数介于2到3之间。

    image.png

    绿川水质改善后效果

    据悉,绿川整治工程总计投入8.5亿台币资金(折合约1.85亿人民币),其中约70%资金用于水质改善,剩余的30%则用于防洪排水、古迹保护以及沿线水岸景观营造等。

    绿川沿岸环境营造在保证水质及防洪要求的前提下,打破传统水岸景观整治方式,企图营造为生态栖地,采用多元化利用、历史复刻以及海绵城市的概念,加入仿水田式自然渠道,大面积河岸绿带、雨水花园、透水铺面等环境可持续元素,以低冲击开发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打造台中火车站新生水岸门户意象。

    绿川沿岸环境营造方案

    绿川整治工程结合了宫原眼科、中山绿桥、樱桥遗迹等历史建筑,注重塑造人文水岸空间氛围。

    绿川上的中山绿桥原名“新盛桥”是曾经的“台中八景”之一,兴建于1908年。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山绿桥逐渐成为了绿川的通洪瓶颈。在绿川改造工程中,通过采用新增分洪箱涵等手段,提高了将近1倍的通洪能力,让这座百年老桥满足了防洪标准,降低了洪涝风险。

    image.png

    改造前

    image.png

    改造后

    image.png

    兴建于1915年的另一座百年古桥——樱桥,曾在台湾大道拓宽改造时消失,但却在绿川整治工程开盖时,得以重见天日。除了增设箱渠满足防洪标准外,为了让市民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樱桥和绿川,通过行人道下挖的手段,让行人能够顺利穿过樱桥桥底。该措施对于桥底净空不够行人通行的类似案例都极具参考价值。

    image.png


    image.png

    承昔往日沿岸绿荫的记忆,以台湾原生树种及护岸垂悬植物,呈现独特的水路空间,建筑新的绿川林荫步道。在人行空间上,采用透水铺面增加渗入面积,实现透水又保水的双重功能。

    image.png


    image.png

    绿川对台中市来说,是一条承载了土地、历史、生命和情感的河流,“改变”的困难之处不仅在工程技术,如何实现与民众良好的协调与沟通,也需要相当用心。绿川整治工作从规划到完工,历时约2年半。其间,台中市水利局举办了超过50场的项目宣传及说明会。除了将当地居民的期望纳入设计评估之外,市民也能随着工程的推进,进行全民监督,让绿川的蜕变成为公共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示范项目。

    image.png

    绿川水环境改善计划地方说明会重要纪事

    image.png

    2017年12月28日:绿川水环境改善计划地方说明会(复兴路-新义南路)

    image.png

    2018年1月25日:绿川水环境改善计划地方说明会(复兴路-新义南路)

    破茧成蝶

    2018年初,绿川整治项目一期工程完工并深受市民好评。2018年“新盛绿川水岸廊道”项目在“日本优良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上一举荣获”百佳奖“(Best 100)。成为台湾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著名景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台中市政府为推广项目成功经验,激发市民荣誉感,推出了台湾地区第一个以水岸为主题的绿川专属品牌logo,并结合品牌识别及文创特色的绿川logo,设计了护栏、井盖、糕饼、饮料等周边产品,成功激活了项目潜力,为台中市中区旧城改造创造了新生的契机。


    • 关于我们
      • ITDP 中国
      • 我们的团队
      • ITDP介绍
      • 工作机会
    • 工作领域
      • 公交2.0
      • 公交导向发展
      • 非机动车交通
      • 停车和TDM
      • 共享出行
    • 项目分布
      • 广州
      • 宜昌
      • 兰州
      • 天津
      • 其他城市
    • 最新资讯
    • 资料库
      • 出版物
      • BRT 数据
      • 交通图片库
      • 视频资料
      • 停车数据
      • 公共自行车
      • 共享单车
    • 实地考察
      • 简介
      • 广州考察团
      • 宜昌考察团
    • 联系我们
    •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10号珠江规划大厦11楼
    • 电话: (86-20) 83860931
    •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北京国际饭店主楼第8层43号
    • chinaoffice@itdp.org
    © 2019 IT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