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Promoting sustainable and equitable transportation worldwide

  • English
  •  
    • 关于我们     
      • ITDP 中国
      • 我们的团队
      • ITDP介绍
      • 工作机会
    • 工作领域     
      • 公交2.0
      • 公交导向发展
      • 非机动车交通
      • 停车和TDM
      • 共享出行
    • 项目分布     
      • 广州
      • 宜昌
      • 兰州
      • 天津
      • 其他城市
    • 最新资讯     
    • 资料库     
      • 出版物
      • BRT 数据
      • 交通图片库
      • 视频资料
      • 停车数据
      • 公共自行车
      • 共享单车
    • 实地考察     
      • 简介
      • 广州考察团
      • 宜昌考察团
    • 联系我们

    环岛的是与非

    2019年11月26日

    环形交叉口,是一种典型的道路节点形式,在中国城市建设发展进程里,曾有过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1903年,美国人Willam Phelps Eno首先提出了单向环形交叉口的设想,西方各国逐渐开始建设环形交叉口。经过一段时间发展,1969、1983年英法开始执行让行规则,引入现代环形交叉口的理念,引起了世界尤其是欧洲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短短几年内,荷兰国就建立了400多个现代环形交叉口,挪威在1992年现代环交总数达到500个,是1980年的33倍之多,二十世纪80年代末,可谓是现代环形交叉口的快速建设期。【1】

    这个时间节点对中国来说具有更大的意义——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拉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为中国打开了全面开放的通向世界的大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西方先发展国家的环岛一时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模仿的新风潮。大大小小的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建设环形交叉口,并为其赋予城市名片、地标景观的角色。

    然而,由于规划设计的偏差,以及交通观念的不成熟,加之当前社会交通量的飞速发展,使得一部分环岛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桎梏,当初为了改善交通状况的环形交叉口却在后来为城市解决拥堵问题上增加了困难。

    微信截图_20191126233858.png

    大连中山广场

    节点交通拥堵是环形交叉口本身带来的问题吗?

    地理位置

    西方先发展国家中,城市环岛常设在车流量较少的地方,或是社区之中,力求小巧而精美,通过环岛的特殊的交通属性,迫使车辆沿着某一方向绕行环岛,化解车流冲突,使车辆低速且顺畅的通过道路节点。【2】而在国内,环岛则更多被赋予形象功能,庞大而辉煌,修建在城市中心、城市干道上,成为城市形象的一种直观展现形式。由于占地面积巨大从而增加车辆行驶距离,使得交织区段过长,加之先前的规划与现状过于脱节,导致环形交叉口成为了城市拥堵的催化剂。为了与路段上车道数量相匹配,主干路上的环形交叉口的用地规模往往过于惊人。环道数的增加直接影响了交织区域的扩大,交织情况更加复杂,导致死锁现象的频繁发生。这也使得绝大部分人士对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阈值有了初步的断定。

    image.png

    厦门莲坂环形交叉口

    设计缺陷

    车辆在路上行驶时,其行驶轨迹、驾驶行为与道路标志标线的设置密切相关,与行人、非机动车相比,学车时驾驶习惯的培养使得车辆行驶时遵循着极强的秩序规则,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及标志标线的设计结果直接作用与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精细化设计的道路交通设施会自发的诱导车辆的行驶轨迹。由于环形交叉口一般不采用强制的通行权管理措施,而是相对模糊的让行控制,对驾驶行为缺乏强有力且具有法律意义的约束,因此对环形交叉口而言,精细化设计更为重要。

    image.png

    普通环形交叉口,坦帕,佛罗里达州,美国

    image.png

    道路环形交叉口,贵州铜仁

    我们不妨假设自己正要驶入这样两个交叉口,来直观的感受一下,精细化设计所带来的不同,或许会觉得,右侧我国的环形交叉口的设计干净整洁,但请仔细来看两者的区别,你会发现右侧的环形交叉口,其实他的设计思路只是在这样的一个路口中心设置一个中心岛,然后以此为同心圆施化环道,套在了道路中心,各个方向的进出口道该是怎样还是怎样,与环形交叉口几乎毫无关系,这样的交叉口在我国比比皆是。所谓精细化设计,并不只是将标线充满路面而已,而是要以使用者的角度,使经过该路口的每个方向、每个类型的道路使用者拥有更安全、更舒适、更顺畅的出行体验。诚然,当交通水平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无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的通行效率确实会大打折扣,因此,很多地方在动手拆环岛之前,会先选用信号控制手段试图挽救,然而由于忽略环形交叉口的特殊性,生搬硬套十字交叉的配时方法与方案,产生了画蛇添足的效果,这也坚定了领导们拆除环岛的决心。粗放的规划与设计加速了环形交叉口的灭亡。

    安全问题

    对于国内城市而言,环岛的观赏性大于其实用性,环岛绿化城市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大型景观植物和装饰把环岛填得满满当当,例如湛江的广湛路环岛,在整治之前,环岛甚至成为了路口中心的大型热带雨林,景观物严重遮挡了驾驶员的视线,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很多中式环岛本末倒置的一味求大,环岛半径越大,环岛弧度越小,降速效果愈发不明显。高车速,小视野,事故难以避免。【3】同时,在环形交叉口处,无法有效的安置行人,只顾车辆行驶而不顾行人行走安危,是中式环岛最大的弊病。由于环岛的景观作用,使得行人无法在中心岛行走,导致行人须数次穿越车道,才能到达目标路段,大大增加了过街长度与危险性。

    image.png

    广湛路环岛(改造前)

    从问题表面来看,环形交叉口存在如此多且严重的弊端,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以及出行安全而言,拆除环形交叉口势在必行。这也使得诸多内地城市在经历了大肆修建环形交叉口的进程后,又开始对环形交叉口进行大规模的清理拆除。例如2010年前后,由于交通问题,贵阳市交警部门在市政府的安排下,将喷水池、客车站、纪念塔、蟠桃宫、大营坡、兴关路等主城区内几乎所有的环岛全部拆除,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随着部分地标建筑的消失,换来了拥堵城市排名前五之外,但拆除效果不算太显著。

    image.png

    贵阳喷水池环形交叉口改造前

    image.png

    贵阳喷水池环形交叉口改造后

    但是我们从问题本质来看呢,难道就是环形交叉口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发生么?环形交叉口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么?

    从城市层面而言,在主干路上的环形交叉口的中心岛本身就可以一个天然的城市名片载体。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古迹往往坐落在城市中心,与现代城市交通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环形交叉口却可以唯一兼顾景观与交通的交通设施之一。美国哥伦布环岛是代表之一,该环岛于1905年建成,后由于功能性、安全性、公众娱乐性以及经济性等方面非常欠缺,曾被全面拆除,后来于2000年前后,重新建成新的环岛,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师兼顾了地铁隧道、下水道等铺设在环岛地下的各种设施设备以及地面上的交通标识、城市照明、休闲设施,用一系列的同心环形空间形成一个退让区,使环岛内部的行人可以安全的躲避川流不息的车流。

    image.png


    纽约曼哈顿哥伦布环岛 

    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层面而言,一座精细化设计的环形交叉口不仅可以成为缓堵的交通设施,更可以变成一个极具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甚至是历史人文景观。

    从社区层面而言,一般作为人们出行的出发与结束点,具有独有的居住特性,应呈弱交通性与强休闲性,社区道路通行方式多以混行交通为主,因此,为社区内交通弱势群体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意义重大。在社区微交通系统中,交通宁静规划设计效果显著。【4】小型环形交叉口作为一种水平速度控制措施,通过改变车辆的行驶轨迹从而达到降速的目的,在众多交通宁静设计中对车速控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减速既是安全的必要保证。

    image.png

    image.png

    同时,很多社区内部的细路网,只有一般只有在高峰时期会出现强度较高的负荷,因此很多时候没有受到与干路相当的重视,设计与管理因此也相对落后,很多小路口是不会设置信号灯的,这就意味着,当不同方向出现荷载超过该路口通行能力时,在没有良好的管理和引导措施梳理交通时,车辆彼此互不让行,打成死结,造成极其恶劣的情况。而环形交叉口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极大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使车辆一律按照一个方向绕行中心岛,直至要去的路口驶离,将对向冲突转换为交织,在没有灯控的时候仍然可以保持低速且相对有序的局面。当车辆有序行驶时,行人与非机动车的通行环境则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中心岛不仅可以当作景观,亦可作为小型的休闲广场,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宽敞的公共空间。

    image.png

    美国印地安纳一小型环岛

    image.png

    葡萄牙奥尔加维一小型环岛

    image.png

    日本静冈一小型环岛

    image.png

    新加坡一小型环岛

    尽管环形交叉口是一种名义上服务于机动车辆的交通设施,但是却拥有其他交叉口无法比拟的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先天优势。不论何种规模的环形交叉口,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交通问题涵盖范围甚广,当我们重新审视环形交叉口的是与非之后,会发现实际上很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于环形交叉口的存在而发生,拆除环岛并不是解决之法,甚至适得其反。而那些通过精细化设计赋予着新生命的环形交叉口,一定会为一个路口、一片社区、一座城市贡献她的最大力量,承载属于她自己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柳长力,现代环形交叉口在欧美公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J],国外公路,1997,17(3):43-45.

    [2] 韩萍,环形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D],吉林大学,2011.

    [3] http://discover.news.163.com/special/trafficcircle/

    [4] 王晓芳,社区交通宁静规划及其效果评价[D],中南大学,2010。

    [5] Pasanen E., Driving speed and pedestrian safety[M]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ffic laboratory, publication72,1991。

    [6] Ewing R., Traffic Calming: State of the Practice[M].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 Washington DC, 1999:104.

    • 关于我们
      • ITDP 中国
      • 我们的团队
      • ITDP介绍
      • 工作机会
    • 工作领域
      • 公交2.0
      • 公交导向发展
      • 非机动车交通
      • 停车和TDM
      • 共享出行
    • 项目分布
      • 广州
      • 宜昌
      • 兰州
      • 天津
      • 其他城市
    • 最新资讯
    • 资料库
      • 出版物
      • BRT 数据
      • 交通图片库
      • 视频资料
      • 停车数据
      • 公共自行车
      • 共享单车
    • 实地考察
      • 简介
      • 广州考察团
      • 宜昌考察团
    • 联系我们
    •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10号珠江规划大厦11楼
    • 电话: (86-20) 83860931
    •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北京国际饭店主楼第8层43号
    • chinaoffice@itdp.org
    © 2019 ITDP